新春走基层 | 坚守在匡庐之巅,云雾之间
来源:融媒体中心 时间: 2024-01-26 15:19:00 打印本页
穿着一双打湿的雪地靴,手里提着红塑料袋,里面装着新买的不锈钢饭盒和未拆封的拖鞋。
这是我对庐山气象局新进职工陈涵彬的第一印象,简单寒暄后,跟着他搭乘索道上山。从缆车向下看,发觉2024年的第一场雪将山上的一切饱和度调低,晨熹打在雪峰上,光影和似纱般绵密的云雾一起,缓缓浮动。
1月22日,牯岭街上平铺着一层银白,餐馆、酒吧、客栈一应俱全,许多年轻人滑雪船、堆雪人、打雪仗,转进一处小巷口,人声渐稀。顺着北面山坡缓慢向上攀——372个石阶,平均坡度超过45度。踩着积雪,抓着栏杆,一步一步来到庐山牯牛背山顶钟亭子旁的庐山气象局——这里是国家三类艰苦台站,江西省唯一没有通公路的气象台站,观测场海拔1164.5米。
李炆晋供图
庐山气象局现有干部职工13人,2019-2023年获省“文明单位”称号;2023年为“第四届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2023庐山全球商界精英大会”“2023长江经济带庐山网球邀请赛”等大型活动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职能,去年共接待南京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师生近千人。
“1月19—23日,受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影响,庐山将有一次大风、降温、降水天气过程……”庐山气象局局长尹伟介绍道,“1月16日起,针对此次强寒潮天气过程,我们每天向庐山管理局办公室发布一期专报,提示冰雪景观丰富,对冬季旅游有利,他们再发给其他涉旅单位。”
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庐山是全国首批“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这次寒潮使庐山北麓的小天池出现雨凇、雾凇等气象景观,在游客眼中,这些是有着南国冬韵的冰雪胜景,对于在山上工作了四十年的韩万新而言,它们是岁月骛过的车辙,是见证他坚守的拓片。
陈涵彬供图
1984年毕业后,韩万新来到庐山,在逼仄的值班室里,和同事一起四班倒值班。“每天24小时值班,要发22份报,做梦都怕自己漏报。那会儿是人工观测,冬天庐山国家基本气象站风杯冻住了,就要爬上去敲冰。”
敲冰,乍一听不是太难,但结冰严重时,这件事的定语是“几乎每小时清一次”“顶着八级以上大风”“提着十几斤重的开水壶”,艰辛可想而知。
韩万新摸了摸手背打吊针留下的创可贴,继续说:“这里冬天很湿冷,电热毯和空调都不怎么管用,昨天就停电了。”被问及一直坚守在这儿的感受,他笑了笑,回答“生活当然是有很多不方便,孩子也住这儿,上学要去山下,但这么多年,有感情了,也是一种责任啊”。
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不管条件多艰苦,我们都立足岗位职责,落实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与各部门的应急联动……不断提升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与社会服务现代化水平。”尹伟说。
这份责任如今有了新的诠释者——2023年大学毕业的陈涵彬和李炆晋。
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到这座“飞来孤峰”,陈涵彬有自己的思考,“庐山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气象景观预报还可以更精准,我到这里来,希望尽自己的力量,更精细地预报出气象景观发生概率与时间,去年我也到九江市气象局锻炼”。
同样在那儿学习的,还有学环境工程的李炆晋。一个月内,他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天早上八点收看全国天气会商,学习业务平台的应用,了解如何开展气象服务。去年他撰写了一篇文章,代表庐山气象局参与第七届全省气象学术交流会。
陈涵彬供图
访谈过后,不知不觉,月亮已移至檐角,像一盏淡黄的灯笼。借着月光,打开手机照明,一行人往外走。
李炆晋对我说,刚来那会,一个人走夜路也会害怕,冬天容易摔倒,慢慢地就适应了。
回到住处写稿时,安静得能听见雪花从松枝簌簌坠下的声音,忽然想到陈涵彬的房间——他刚搬进去,里面放着的,只有一张床、一个床头柜、一把椅子、一个水桶。我向他要一些补充资料,过了好一会儿,他回复:
“山上水管冻住了,修去了,晚点发。”
2024年,两位新人将和前辈们一起,推进《庐山景区气象灾害防御服务系统》和《庐山景区卫星遥感火险监测气象服务系统》的建设,全力做好监测预报预警及旅游气象服务,以气象高质量发展赋能,为庐山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匡庐山高,云雾缥缈,这群人将继续坚守在这儿,惯看烟雨复浓,迎霜浴雪如劲松。
(作者/黄奕廷 施洛洛 罗柳君 刘俊伟 汪鑫乔 审/邓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