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象微博 | 简体 | 繁体

气象
微信

关注气象微信

江西
气象

关注江西气象

赣服通

支付宝扫一扫

预警
微信

关注预警发布

预警
微博

关注预警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图片新闻

山河万象·江西篇

来源:      时间: 2022-12-16 15:57:19 打印本页


江西,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回望,这片红色沃土文脉悠远,孕育过一段段璀璨文化;向前,这片生态绿地踔厉奋发,喷涌出一股股时代动能。

在这里,感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读出二十四节气中先民的耕作智慧。

在这里,春游婺源,一层花海一层色;夏上井冈山,潺潺凉意来避暑;秋至崇义梯田,高山顶上水淼淼;冬登明月山,冰雪琉璃玉琼枝。

在这里,向东,触摸“白如玉、明如镜”的景德镇陶瓷;向西,饱览“云霞旦夕吞吐呼其胸”的庐山;向南,走进“东方罗马城堡”客家围屋,向北,闲登豫章滕王阁,凭栏远眺赣江水。

在这里,遇见气候好产品,收割一垛稻谷,闻见脐橙馥郁,体悟一心一叶。

在这里,烹调十一个地级市的珍馐美食,讲究的是鲜味,出名的是辣味,吃的是家乡味,品的是人情味。

好山好水好作为。如今“望天盼收”迈向“知天而作”,2022年11月23日,江西省政府出台《江西省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3—2035年)》,要求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江西省气象部门持续锚定“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以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为鲜明特色的江西气象现代化”这一发展主线,不断提升“快车道”上的“加速度”,全面推动江西气象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接续谱写气象强国江西篇章、贡献现代化江西气象智慧。


第一部分 气候特征及影响

1965年,春末夏初,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壮丽雄奇的大山,沧桑巨变的往事,终究安然和平代替了战火纷飞,破旧的中国焕然一新!感慨万千的他挥笔写下了《念奴娇·井冈山》。这里承载着毛泽东艰难探索的奋斗足迹,踏上这一片红色热土,仿佛,践行的每一步,都能感受到他那深厚绵长的江西情缘。

江西,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为省名。地处长江中下游以南,南岭以北,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接湖南,北毗湖北、安徽。境内东、西、南三面环山,东部有怀玉山、武夷山,西部赣湘边境为幕阜山、九岭山和罗霄山,南部赣粤边境为大庾岭和九连山。这些山脉海拔多在1000至1500米,构成了天然的省境屏障。境内中部丘陵起伏,中北部平原坦荡,江湖纵横。整个地势由外及内,从南向北渐次向鄱阳湖倾斜,构成一个向北开口的盆地,就像一个巨大的窄口簸箕。赣江是江西省内最大的河流,她是江西的母亲河,江西也因为她而简称为“赣”,其流域面积83500平方千米,滋养了全省近一半的土地。除了赣江,江西境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奔流着4521条流域面积达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94%经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流汇入浩瀚的鄱阳湖,经调蓄后注入长江,形成襟江带湖之势!

每个季节都有故事

江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尽管有些遗憾,那个“太阳转身的地方”—北回归线,没有经过江西,或许是距离产生美,这些偏移的距离带给了江西典型亚热带的气候特征,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7.4~18.9℃之间,气候温和,年降水量在1269.5~2172.5毫米之间,雨量丰沛,日照时数在1353.6~1868.6小时之间,光照充足。一年中的四季较分明,并有规律的变化,风向也随之改变,受海陆气温差异的影响,使得江西季风气候显著,夏季常常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偏南风,高温酷热多雨,而冬季却因为受西伯利亚和蒙古冷高压影响,盛行偏北风,寒流频频南下,造成雨雪冰霜。春秋两季虽然是冷、暖空气的过渡短期季节,但是特征还是比较明显。春季还有夏初的时候,西伯利亚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两者势力相当,是锋系及气旋活动最盛时期,因此天气复杂多变。而秋季却因变性的西伯利亚气团占主要地位,出现了全年最宜人的秋高气爽天气。总之,江西的每个季节都有着属于它自己的故事。

江西的春季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变化剧烈,冷暖无常。气温变化大,偶有风和日丽的白天可能到夜间就突然雪花飘舞。就像俗话说的:“春天的天,孩儿的脸”。除此之外,还常常出现低温阴雨寡照天气,甚至产生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到了夏季,副热带高压稳定的盘踞在江西上空,一年之中最热的7月全省平均最高气温31.1~36.6℃,极端日最高气温37.1~44.9℃,酷暑炎热成为主旋律。但是,千万别以为仅仅是热,还有暴雨,常常与炎热一起奏响交响曲,典型的雨热同期。四季中最宜人的秋季来了,气温适中,多晴好天气,是出游的好时机,大诗人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在这宜人的秋季诞生的。但美中不足的是空气干燥,还偶尔出现寒露风天气。和北方干冷的冬季相比,江西冬季的空气湿度相对较大,气候比较湿润,不会出现“风吹在脸上如刀割一样的感受”。但是冷空气活动频繁,冰冻及雨雪天气较多,一年之中最冷的1月全省平均最低气温0.6~6.4℃,除庐山以外极端日最低气温-18.9 ~-3.4℃,给人们的感受是又冷又湿。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暴雨、干旱、台风这3位主角不停地在四季的舞台上穿插、组合表演。暴雨。“风怒欲掀屋,雨来如决堤”,虽然陆游体会的不是江西的情形,但是当江西的雨季(4-6月)出现多发区域性暴雨,多地出现洪涝灾害的时候,一定是同样的感受。全省平均降雨日数42.7~60.9天,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都在下雨;累计暴雨站数128~525站次,平均为303站次,暴雨发生的频率很高;全省区域性暴雨日(10站以上出现暴雨)5~22天,平均为11天,暴雨出现的范围很广。干旱。经历过雨季后,江西进入盛夏高温少雨季节,若此时没有台风影响,干旱会快速发展,一直延续到秋季,出现伏秋连旱。伏旱中心区域在樟树、玉山、鄱阳一带,秋旱以北部为重,其次为中部。基本上是中等以上的伏旱或秋旱两年一遇,严重的伏旱、秋旱分别为六年一遇、四年一遇。台风。江西是内陆省份,只有当台风进入关建区,靠近福建、广东、浙江海岸和登陆后,才会对全省带来明显的直接的风雨影响。台风大多出现在5-11月,有时带来充足的雨水缓解干枯已久的大地,凉爽一下高温烘烤的人们,但有时也会收不住暴雨的口袋,哗的一下引发严重暴雨洪涝。但总体来说,台风对江西是利大于弊。

十里不同天

江西大大小小的山地、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78%,所形成的山地气候资源丰富。不管是毛泽东点亮星星之火的井冈山,还是苏轼寓景于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庐山等等,都有着独特的山地气候。夏季气温低。受垂直差异的影响,气温随着地势的高度上升而相应递减,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千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因此当诗人白居易在孟夏登庐山之时,本想着应该是芳菲落尽的时候,没想到却是一片春景冲入眼帘,于是感慨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庐山夏季(6-8月)平均气温20.2~22.5℃,井冈山22~24.5℃,不仅桃花很满意,想要避暑的人们也非常满意;云雾云海多。山高温度低,水汽容易凝结,高山上的云和雾多且分不清。一般的高山上,年平均雾日有100~200天,比一般丘陵平地多几倍,十几倍,甚至更多。想必当年苏东坡在游览庐山时,被云雾困扰,才写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篇吧。倘若是苏东坡看到了井冈山云海的话,定会惊叹这壮观又浪漫的云海景象,恐怕又留下诗作一篇。天气多变,十里不同天。高山地区的天气变化剧烈且突然,尤其是春、夏季节变化更大,常常在一天之中,时而云雾蔽山、细雨霏霏;转瞬阳光灿烂、白云朵朵;突又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这便是民间流传的“阴阳坡,差得多”、“高一丈、不一样”、“同山不同季、落雨隔丘田,十里不同天”的说法。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江西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据统计数据表明:1961-2021年,江西省地表年平均气温18.2℃,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平均每十年增加0.21℃,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全球。平均降水量1658毫米,虽然无显著的线性变化趋势,但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明显。平均年降雨日数为163.5天,呈显著变少趋势,平均每十年减少5天。主要是因为小雨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但中雨和大雨无明显线性变化趋势,暴雨日数却是呈增加趋势。全省的无雨日数显著增加,暴雨日数也是增加趋势,导致全省降水的极端性明显增强,洪涝、干旱发生概率增加。这些气候变化对江西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科学的认知基本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主动顺应气候规律,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增强应对气候灾害风险的能力,对促进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注:文中非极端事件的气象要素统计年限为1991-2020年,极端事件的气候要素统计年限为有气象资料以来。


第二部分 气候旅游资源

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三山环绕,北向鄱阳湖,陶然徜徉于山水之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既造就了江西的钟灵毓秀,更和生态文明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

江西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居全国第二位,设区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1%,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这里天更蓝、地更青、水更绿。

名山耸立碧水潺潺四季流转不息,演奏江西“风景这边独好”绕梁乐章。

春之序曲 花海丛中映古村

全国到处都有油菜花,为何还要去婺源?

油菜花中有江南,梯田花海韵浓”。三月的婺源,万亩梯田油菜花海,有桃红柳绿,有满天梨花雨,“小桥、流水、人家”的别样景致。纵观全国各地油菜花,大多是在平原种植,而婺源山地多为黄山余脉,山地高低起伏、层峦叠嶂,油菜花依托自身丘陵地形,在梯田上种植,从山顶铺散到山谷,如链似带,层次感极强。

其中,篁岭万亩油菜花被誉为“全球十大最美梯田”之一。地处婺源石耳山脉,绵延5平方公里,周边千亩梯田簇拥,独特的梯田地势与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群交相辉映,秀气而瑰丽。试想一下,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点缀在金灿灿的油菜花田中,是否俨然一幅乡村田园画卷,春风吹过,生意盎然。

春日踏山歌,情暖花袭人。每年婺源油菜花花期预报都是万众期待,而这其中又蕴含了怎样的气象密码?

婺源油菜花一般在2月下旬到3月上旬开始开花,3月中下旬进入盛花期。油菜花期与品种、播期及上一年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如果冬季明显偏暖,油菜往往会提前至2月下旬开花;在油菜花开的3月份,再碰上气温明显偏低的情况,花期就会延长。从近年监测情况来看,2001年、2005年婺源油菜花期较长,分别有35-40天左右;2014年花期较短,仅25天左右。婺源县农业气象技术人员通过收集近10年的气象资料和相关物候记录,以物候期和气象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已经建立起了婺源油菜花期的科学预报模型,为游客提供更精准贴心的服务。

盛夏变奏 参天万木清风起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往南直达南岭山地边缘,属中山区,海拔在800~1300m之间。

井冈山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热量较足,降水丰沛,光照适宜,气候资源丰富等气候特点。气候资料分析,井冈山夏季自6月底至8月下旬中,历时约60天,夏季气温26.0℃以上的日数在40天左右,平均气温都未超过30℃,这里一般7月平均气温24.1℃,8月平均气温23.4℃,可以说是非常适合人们避暑纳凉的地方;井冈山的7-8月雨量也较充足7月平均降水量为237.9毫米,8月平均降水量为261.5毫米,意味着平均每日会有一场阵雨,给炎热的夏季带来一丝清爽。井冈山7-8月平均风速均2米/秒以下,风力舒适凉爽,适合避暑游玩。

井冈山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以其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被世人赞叹为绿色宝库”,这里千峰竞秀,万壑争流,苍茫林海,飞瀑流泉。

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写道——最惜杜鹃花烂漫。杜鹃花作为井冈山的市花,每逢春夏满山遍野的杜鹃花把步道沿线装点得风情万种,构成绚烂夺目的自然景观,也引出无数动人的诗篇。

井冈山高山杜鹃开花顺序一般最先为映山红、鹿角杜鹃,最后是杜鹃山的猴头杜鹃。猴头杜鹃开花期一般比映山红晚半个月,花期持续1.5个月左右。映山红的开花期与当年1月平均气温距平值和2月日照时数密切相关,若1月气温和2月日照正常,则映山红的开花日期一般在3月19日前后;若1月气温出现异常,映山红开花日期就会偏晚。

秋色华章 高山顶上水淼淼

上堡,上堡,高山顶上水淼淼。民谣中的上堡梯田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境内,与广西龙胜梯田、云南元阳梯田合称中国三大梯田奇观”,入选2022年(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上堡梯田属陡坡梯田,垂直落差近千米,最高海拔1260米,最高达62梯层,被称为世界最大客家梯田。上堡梯田因山成形,因水而兴,泉水自山顶向山下逐层灌溉。因此,这里不仅包含了水源蓄水工程、科学的灌排系统工程、先进的节水工程、完整的田间配套工程,还形成了森林-水系-梯田-村落的农业生态体系。

上堡梯田地处北纬25°附近,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良好的气候环境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种植条件的同时,也孕育出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农耕文化。

以往,农民结合当地物候特征、自然环境,探索出一系列农耕习俗来指导生产活动;如今,除了这些知识,精细化气象服务也成为支撑当地农事文旅的重要保障。

一垄垄梯田像是远离尘嚣的避世桃源,四时之景不同,朝暮变化各异。每到秋季,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金黄色的稻浪和独特的梯田景观交织成一幅和谐美丽的农耕画卷。现今,自动气象站已经覆盖上堡梯田旅游景区,实时收集传输天气数据,为玩转上堡”更添了一份保障

冬日回响 宜春南乡有温泉

据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宜春南乡三十五里,有温泉,冬夏常热,涌出,投生卵即熟,以冷水和之,可祛风疾。可见温汤温泉早在汉代即闻名天下距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两千年来,明月山温泉古井水位一直未降,水温未减,常年保持在68℃-72℃,日出水量可达10000吨,在国内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明月山温汤旅游度假区位于中国生态名城——江西省宜春市城南15公里处,距离温汤镇境内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景区——明月山旅游区只有15公里。温汤度假区中心位置海拔168米,12-2月气温平均为8.3摄氏度,平均风速为1.016米/秒,冬季降水量为全年最少,降水量为51.8毫米/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6.67%,负离子达2500个/cm³以上。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区,气候资源丰富,冬季景象主要有冰雪、霜冻、雾凇、地热水蒸气等。

2016年9月,世界温泉联合会专门授予温汤温泉世界级多用途优质温泉的称号并设立世界温泉健康名镇中国联络处落点明月山。经专家论证:温汤温泉水质清澈,无色、无味,含有多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特别是富含硒,具有很强的生理活性和抗癌作用,是一种集医疗、康复、保健价值为一体的天然优质温泉,是世界已知唯一一处可饮可浴,同时具有医疗价值的硒温泉。”2022年1月,明月山温汤旅游度假区荣获首届江西避寒养生福地称号

人生如旅途,归心在此处。明月山温汤旅游度假区是一个来了就无法说离开的地方。在这里可以领略秀美奇绝的自然风光、观赏江西魅力文化《明月千古情》、游逛千年温汤会客厅“古井泉街”、体验神奇独有的富硒温泉,在这里可以泡硒泉、喝硒水、吃硒餐、品硒茶、养硒颜,享受旅游、养生、时尚兼容并重的“硒式”新生活。


第三部分 气象与历史文化风俗

江西曾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尤其宋代以来,江西人在仕宦科举、辞章典艺、建筑民俗等各方面文士云兴、辞章霞蔚,百家争鸣擦出了“文章节义之邦”的浪漫火花。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千百年前的一天,落霞秋水与王勃的文思愁绪在滕王阁上撞了个满怀。《滕王阁序》(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堪称千古不朽的骈文经典,历代相关的品评探源文章更是如浩宇繁星,但人们对“落霞秋水,孤鹜长天”始终情有独钟、笃爱其深,而透过其中的气象因素也能一窥当时作者的文心。

公元674年秋,王勃遇赦南下省父,途经南昌滕王阁,登阁赴宴临江渚,应目远视,“时维九月,序属三秋……雁

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胸中抑郁、殷忧、沆然情感被当下的美景牵引而出。深秋九月,日暮更迭,此二者最易引发时节不居、盛衰兴替等方面的伤感。在我国古代气象不只是天气,还是天象,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非常关注,特别重视社会人事和自然万物的前期现象,因为在长期实践与经验中,古人发现任何事物都有先后因果的联系如北雁南飞是预兆秋霜季的来临。而在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中,一些天气带来的体感上的变化也逐渐进入了词人们的情感中,于是类似冬温、淫雨、春寒等等看似反常的天气词汇却被赋予了强烈的文学色彩。

王勃的真正命意也并非仅写意山水楼阁,是想宏阔深邃的天地宇宙这面镜子,以“见”和“不见”照出人世间“变”与“不变”的镜花水月,照出一己之悲欣交集和困中建功理想。宇宙无穷而盈虚有数,“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的观点也是反映了君子、达人“机”而动,另辟人生新境的历史规律

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历史上,赣南山深林茂,河流密布,瘴气弥漫,旱涝频发,气候十分恶劣。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建设家园,客家人将希望寄托于鬼神崇拜,以驱邪去疫、保丰收、求平安为主要目的的民间信仰活动便成为客家人的共同需要,并内化成当地的一种民俗文化。

客家人的传统居所——围屋为了躲避土匪和猛兽的侵袭,他们用坚硬的围墙圈起一方天地,开始聚族而居。15米高的墙体,由坚硬的花岗岩和青砖筑造,厚达1.5米左右,夏可止暑,冬可隔绝洌风侵袭,楼内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厚实土墙似乎天生含蓄,在赣南地区年降雨量多达1800毫米,并且往往骤晴骤雨,室外干湿度变化太大,在这种气候条件下,能够吞吐水分调节湿度的厚土,十分益于居民健康。

日子渐渐安稳了,围屋的设计也更加讲究。据说,关西新围的建造历时29年,耗费上百万两白银。围屋中间,套建了一栋前后三进,五组并列的大宅在这座将近8000平方米的“豪宅”里,已经看不到当年客家人漂泊他乡的慌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大概是最受中国文人偏爱的一座山,晋代以来约有1500位文人留下超过4000首关于庐山的诗词,400多处崖刻。李白看到的是庐山的细节,东偎鄱阳湖,北临长江,丰沛的水汽让庐山一年中将近两百天被云雾缭绕,故又有“生紫烟”的霞蔚蒸腾之景。

被古人称作“云雾窟”的庐山,平均相对湿度能达到78%,4到9月甚至能超过81%,气流在这里和山地来了一次“亲密”的接触,生成的水汽凝结不易扩散便成了云、雾。处在云中的游客看到的是雾,云外的游客看到的是成片的云海,低处看是雾,高处看还是云,变化莫测,使人心向往之,故有苏轼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云雾带来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催生了汉族传统名茶——庐山云雾茶。始于汉朝的庐山云雾在宋代时被列入“贡茶”,因茶芽肥绿润多毫,条索紧凑秀丽,香气鲜爽持久,滋味醇厚甘甜,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直至今日仍是游客们来庐山的首选对象,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之一。

传说在农历十五日前后,月朗星稀,碧空如洗的夜晚,大天池山麓里黑沉沉的山谷飘浮的薄雾中会突然出现点点荧光,时大时小,忽明忽暗,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庐山文殊台佛灯。“闪烁合离,或在江南,或在近岭,高者天半,低者掠地”,这是最早关于庐山“佛灯”的文献记载,王羲之、范仲淹、范成大等多位文豪亦是先后结庐。朱熹曾言“光景明灭,顷刻异状,诸生或疑其妄,予谓僧言则妄,光不可诬,岂地气之盛然耶?”,显然朱熹对“佛灯”景象已经有了理性的看法,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此地上下层空气密度分布极不均匀,山下灯火经过空气折射,作用上传到山上人的眼中,这其实也是人们常言的“海市蜃楼”现象了。

90多座高峰绵延不断,犹如一扇屏风,半掩江西的绿水青川,也挡住了“长江火炉”的炎炎暑气600多栋西式别墅牯岭的河谷随着山势起伏,五老峰南麓的密林掩映着古老的白鹿洞书院。因为地势高耸、降水丰富,庐山的夏季凉爽宜人,平均气温只有22摄氏度,100多年前西方人在这里建造了避暑胜地它被取名为牯岭,也就是英文“Cooling ”,凉爽的意思。后来,不少大人物都来到牯岭的别墅避暑。美庐就是最有名的一座,美庐与世纪风云紧密联系,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谈判、对日全面抗战的酝酿和决断、美国特使马歇尔八上庐山......这些事件无疑把这座小楼推上历史的浪尖朱熹修建白鹿洞书院有自己的动机:“此地山水清秀,幽雅清静,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1000年前的白鹿洞书院占地3000亩,面积接近北京大学,但建筑只占很小比例90%以上的区域都是山林,那是书院延伸的课堂老师时常带领学生走入山林,于山环水抱中讲学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景德镇作为举世闻名的“瓷都”,其陶瓷享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美名。从宋元时期的青白瓷发展到明清时期的青花瓷、斗彩瓷、五彩瓷等各种釉上、釉下、釉中瓷,均体现了景德镇制瓷工艺上的先进及其制瓷业的繁荣。相传,宋朝时期,一批本地出产的青白瓷惊艳了当朝皇帝,它被赐予了皇帝的年号,从此改名叫景德镇。青花瓷的惊艳得益于景德镇得天独厚的高岭土和温润的气候。

独特的高岭土土质使烧制出来的青花瓷不仅色泽白润,烧成也稳定不易变形。而丰沛的雨水、温和的气温是烧制青花瓷的“良辅”,青花瓷粗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阴干,自然阴干必须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不可日晒,否则可能产生坯裂。景德镇烧瓷的古窑依山势而建,阶梯状的结构,配合自下而上的烧瓷顺序,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减少能耗。烧制纯正的青花瓷需要大量的薪柴,景德镇的柴窑持续到了20世纪50年代,柴烧瓷的质感是气烧无可比拟的,它所负载的是烧窑人十几日的守候和木柴在几千度的升华。在古代,景德镇每年出产的瓷器高达数百万件它们顺着不远处的昌江离开故乡,前往远方,成为世界眼中的中国形象。


第四部分 农业气候资源

从空中鸟瞰江西,宛如徐徐展开的山水画。行走在江西乡村,常能感受到“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美,更能体会到发展的日新月异。

古语言:“种地在人,长苗在地,收成在天”。如今,粮食生产逐步从“靠天吃饭”走向“看天管理”,现代气象服务已日渐深入农业生产每一个环节。在广袤的赣鄱田野间始终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捕捉“天时”、防灾减灾、挖掘资源,全力以赴守护江西粮仓,为老百姓端稳粮食饭碗持续贡献气象之力。

稻花香里说丰年

你知道吗?在长江以南诸省区市中,每年能外调粮食的,只有江西一地。江西,不仅是国家输出大额商品粮的 8 个省份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两个省份之一。

赣鄱之地素有“江南粮仓”的美誉,也是我国双季稻主产区之一,全省双季稻有三大优势种植区,即:鄱阳湖区种植区,可种植面积 36.27 万公顷;赣西种植区,可种植面积 22.34 万公顷;赣南种植区,可种植面积 16.04 万公顷。省内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赣东北的铅山、德兴、上饶的低海拔地区和赣南海拔较低的大部分地区。

春华秋实,粮丰仓满,种好粮食,首先看农田。守护耕地红线,气象“天眼”一直在行动……

近年来,省气象部门重视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气象服务方面的应用,开展农作物种植面积、长势及气象灾害对农作物影响等卫星遥感监测评估服务,对全省范围水稻种植面积开展定期监测,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资料开展了环鄱阳湖农作物种植区水稻长势、旱涝灾害影响和油菜种植范围、长势等监测与评估服务,撰写早稻面积遥感监测决策服务材料,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早春气候变暖和水稻规模化生产的双重背景下,提早播种早稻、培育壮秧的新现象——早稻早播早育应运而生。经过7年试验,江西省农业气象中心和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推广的早稻早播气象适用技术,已经在2022年春耕春播期间面向全省双季稻种植区推广,指导农户科学、适时提早播种早稻,有效抵御低温阴雨寡照等不利天气影响,实现增产增效。

早稻早播气象适用技术不仅能帮助种植户科学安排作业时间,避免因盲目早播造成出苗困难,降低在生长关键期遭遇“倒春寒”“小满寒”等风险,还能充分利用春季温光资源,延长双季稻生长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晚稻中熟、迟熟品种的种植比例,达到双季稻增产提质的目的。

端牢饭碗底气足,美好生活成色足,赣鄱沃野正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同心护一叶好茶

位于世界绿茶生产“金三角”核心区的江西,生态环境优越,产茶条件得天独厚,在浩瀚璀璨的中国茶产业发展史中几度独领风骚,曾经谱写了多个“中华之最”。自唐朝以来便久负盛名,有着“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和“茶盖中华,价甲天下”之美誉,素有“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的良好口碑。

青山绿水出好茶。江西四季云雾缭绕、寒暑温度分明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特别适合茶树生长喜温、耐湿、好雾的特点,因此江西绿茶的品质在全国名列前茅全省茶叶质量合格率已连续多年保持100%,居全国第一位。

好气候成就好产品,好产品转化好效益。江西省气象部门深耕茶叶气象服务,服务覆盖种植、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构建茶叶气象指标体系,重点研发种植气候区划、灾害风险评估、灾害监测预报、采摘气象预测、气候品质认证等5大关键技术,逐步形成优化种植布局-保障安全生产-助力提质增效的服务闭环。

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江西气象部门通过茶叶品质理化指标耦合关键气象因子,建立茶叶气候品质指数模型,研究修订茶叶气候品质评价等系列标准,研发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设计气候品质专有标识,近年来已累计为多地不同品种茶叶贴上90多份气候品质认证标签,经济附加值总体提升率达5%左右

“点绿成金”,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江西气象人一直在生态发展的新路上砥砺前行

闻见脐橙馥郁

1500多年前,南北朝刘敬业在《异苑》中记载:“南康有奚石山,有柑橘、橙、柚。”南康就是今天江西赣州一带。至北宋年间,柑、橘、橙、柚等果树已经蔚然成林。在清朝年间,赣南脐橙是下方官员进贡给朝廷的水果之一,深得雍正帝喜食。

赣州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早、夏长、秋短、冬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9~11月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极利脐橙栽植。且春季多雨,温暖湿润,有利脐橙生长开花结果;秋冬晴朗、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极利脐橙果实糖分积累,具有脐橙种植的气候条件。

同样,对于整个江西省而言,大部分地区都是柑橘类水果的理想种植区。但是,一方面全省南北跨度大,气候资源丰富多样;另一方面柑橘种类繁多,对气候条件要求不一。因此,要实现柑橘产业的优质、高效和低风险,就需要精细化的气候区划支撑。

柑橘属多年生植物,其种植气候区划指标的确定,既要考虑产量与品质形成的最优气象条件,还要考虑致灾、致死的气候因素。就江西来说,柑橘种植的限制性气候因子与气象灾害主要有积温、降水以及干旱、冻害等。其中,脐橙、甜柚最适宜种植区域集中在赣南和赣中南部,温柑、无核椪柑最适宜种植区域集中在宜春、抚州和上饶市沿浙赣铁路线东部的区域,南丰蜜橘耐寒性稍次于无核椪柑和早熟温柑,适宜在江西中南部地区种植。

柑橘类果树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形成所受外部环境条件主要有温度、水分和光照等,对生产造成主要危害的气象灾害有冻害、高温低湿、挂果后干旱、高温日灼、连阴雨等。2018年,江西省气象部门与省农业农村部门建立柑橘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协调工作机制,共推柑橘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建设,该中心也是中国气象局与农业农村部确立的首批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之一,建设柑橘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包括柑橘气象数据库、数据检索、柑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评估、柑橘农用天气预报、柑橘气象监测评价等7个子系统,为柑橘种植经营主体保驾护航。


第五部分 气象与饮食文化

地处江西省东南部的石城县,素有“闽粤通衢”之称,三省食材在此融合,酿就了当地花样繁多、五味俱全的小吃佳肴。肉丸、芋饺、擂米茶等小吃数次登上央视《舌尖上的中国》《2022中国年味》《中国影像方志》《美丽中华行》《回家吃饭》等栏目。

环山多石 耸峙如城

石城位于东经116°05′46″—116°38′03″,北纬25°57′47″—26°36′13″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受季风的影响,4-6月降水集中,7-9月高温不炎热,凉爽多降水;10-11月秋高气爽,温湿宜人。历年年平均气温为18.7度,年平均降水量为1817.1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11.0小时。

居于斯,长于此的一代代居民,遵循二十四节气,于天地间架起一方炉灶,用朴素的心意烹饪食物。据《石城县志》记载:“石城土产以水稻、地瓜及落花生为三大宗,于初夏种番薯,获后,须俟此年仲春改种花生,秋冬之交,再种油菜或豆,第三年方可再种番薯。否则不能生长,殆亦地质使然耳。”一粥一饭,一荤一素之间,陶冶了石城人的个性,构建起客家民风。

较优质的气候条件让石城被冠以“中国烟叶之乡”“中国温泉之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多项美誉,又因六镇五乡,皆有莲香,享有“中国白莲之乡”雅称。以白莲为原料,可烹调多种美食,佳肴背后离不开当地气象局专业化、精细化的气象服务。

三秋桂子 万亩荷花

2022年7月,石城县气象局组织农业气象服务专家,深入丰山乡、屏山乡等乡镇田间地头,开展白莲生长情况调研,了解种植户们对天气信息的需求,针对当时的高温热害带来的部分白莲授粉受阻,结实率下降的问题,农业气象服务专家制作了《白莲种植气象服务专题预报》,连同《农业气象技术服务手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指南》等气象服务材料送至各乡镇的白莲种植大户、白莲农业技术员及气象信息员手中,提供相应的农事建议,提醒莲农加强病虫害防治,必要时采取灌深流动水等措施给白莲降温除热。

有了气象服务的加持,当地莲子色白、粒大、味美、清香,已研制出百余道白莲菜肴,如葵花莲子、荷叶粉蒸肉,荷叶包鸡、鲜莲奶等,也可用于炖汤、煮粥,莲子绵软,入口即化,除此之外,莲心、莲衣可入中药,浑身都能带来齿颊之欢。

“客家莲香肉”是该地一道代表菜,先将鲜莲炸至五成熟,锅留底油,下生姜、八角爆香,再下五花翻炒至金黄色,沥去余油,下生抽、老抽、冰糖、干红椒、料酒、盐、高汤大火烧开,撇去浮沫,改小火焖至入味,再把炸好鲜莲,放入五花肉中稍焖即可。排骨香甜,莲子酥糯,是一道老少咸宜的养生菜肴。

  以石为御,聚客成城,当荷花依旧清嘉,当群峰不再是屏障,石城的菱歌依旧响亮。

一滴人生醋 几片岁月姜

石城只是赣鄱众多美食地之一,作为鱼米之乡的江西,各地市可谓把“嗦粉”这件事发挥到极致:南昌拌粉、景德镇冷粉、萍乡炒粉、新余腌粉、宜春扎粉、抚州泡粉、鹰潭牛肉粉、吉安贡粉、上饶鳜鱼煮粉、赣南三鲜粉、九江米粉等,难怪南宋时期便有“江西谁将米作缆,捲送银丝光可鉴”的佳话。

传统米粉均以大米为原料,大米吃得好,还得看水稻。江西各地气象部门针对水稻生长全过程及气候品质评价全程发力,只为稻谷提质增量,让江西人的粉,煮得安心,炒得入味,拌得“好恰”。

晨饮瓦罐汤,唇舌来鼓掌。唐代《煨汤记》写有“瓦罐香沸,四方飘逸;一罐煨汤,天下奇鲜”,瓦罐汤起源于南昌,至今仍活跃在当地人的餐桌上。

汤内选材丰富,不管是鸡鸭牛羊等肉类,还是红白萝卜等蔬菜,亦或黄芪枸杞淮山等中药材,桂圆莲子等干果均可入小罐,再层层装入一米方圆的大型瓦罐,恒温受热六小时,淬出的汤汁鲜香淳厚。冬季,四路冷空气接连侵袭江西,寒流频繁,置身外室,四肢冰凉,人难行进,此时喝上一口热腾腾的瓦罐汤,定能除去通身寒气,滋阴潜阳。

日食红辣椒,烟火美如肴。江西群山环绕,丘陵起伏,湿气很重,在闷热的夏天吃辣椒能提振食欲,在湿冷的冬天能温暖身心,好日子天天都和辣味一起过。

川渝湘黔均是食辣的好手,声名在外,江西更像是云游隐士,辣到极致,少有人知。赣北的上饶和九江强调“鲜辣”,两市相拥鄱阳湖,水产丰富,把鱼裹上淀粉,油锅里滚一圈,高温锁鲜,先炝再炖,浇上辣汁,爽口一绝;赣西的萍乡更是有香辣、酱辣、糟辣、糊辣、豉辣……,辣得汹涌强悍,红得火热生猛,像极了江西儿女热血里最耀眼的底色。

锅碗瓢盆里朗朗乾坤大,酸甜苦辣中悠悠光阴长。不论是外出上班,还是求学、经商、务工,游子们望着高高的天走了长长的路,如果有什么能让他们稍缓前行的脚步,那一定是妈妈从厨房端出的一道家常菜,街头巷陌里热气升腾的一碟小吃,里面潜藏着风土的密码。熟悉的味觉会唤醒童年的记忆,寄来的特产会传递故乡的爱意。

春播、夏耕、秋收、冬藏,淘洗历史,浸泡时光,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让江西人民的饮食依时而变,与季相适。在宽广的时空中,借助气象服务,食物的色香味将被延续得再久一点,更广一些。(文/李钦 黄奕廷 黄文勇 罗少华 董保华)(段艺萍、杨爱萍对本文有贡献)


图片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