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猫冬”鄱阳日
来源:融媒体中心 时间: 2023-11-07 10:21:11 打印本页
北极苔原沼泽湿地上,一只白鹤扇动翅膀,腾跃而起,它将和族群一起,历经五十余天,跨越一万余里,南飞避寒。
这条高空之上的迁徙之路并不容易,风会迎面吹、斜着吹,从下至上吹。但鸟儿也有应对之道,互相配合,借力气流,在松嫩平原西南部的湿地歇歇脚,然后前往长江中下游的冬日驿站——鄱阳湖。
鄱阳湖是江西的生态湿地,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亚洲最大的冬候鸟越冬栖息地,它们在这儿的第一站是位于江西省都昌县的马影湖。
摄影:陈扶南
都昌县居鄱阳湖北部平原“五水汇一湖”之要冲,坐拥鄱阳湖湿地和水域面积的1/3,湖岸线的1/4。早在2004年当地就建立起候鸟自然保护区,2012年建立了候鸟救治医院,当地气象部门也利用预警显示屏、预警大喇叭以及微信公众号等载体,提醒公众珍爱鄱湖、呵护候鸟。
洁白的双翼,划破夜的黑。清脆的鸣啼,叫醒冬的寂。
摄影:陈扶南
行至都昌县朱袍山水域,水边的泥地湿漉漉的,紫色蓼子花开得浓烈。各种鸟儿像赶集似的,攒着劲儿撒着欢儿:
白琵鹭、红嘴鸥、绿头鸭等四下觅食——冬季鄱阳湖有浅水、泥滩、沼泽、草洲多类型环境,鱼虾螺蚌、软体动物、浮游生物和苦草、苔草、蓼子草等植物,落在候鸟眼中,或许成了供应“美味佳肴”的天然食堂、可以大快朵颐的自助餐厅。
白枕鹤、天鹅、豆雁的鸣叫声交织成曲;斑嘴鸭懒洋洋地抬起头,舒展着翅膀;鸬鹚伸直颈脚,晾晒羽毛。调皮的小苍鹭喜欢与伙伴打
闹,它们会突然挥翅起飞,又一个急停滑翔,倏忽间搅得湖面泛起层层鳞浪,飞溅的水花衬着阳光,如同珍珠布起的窗幔随风摆动。
摄影:陈扶南
水落滩出,芦荻轻舞。候鸟栖息地主要由碟形湖、湿泥滩、草洲三类环境组成。其中,碟形湖是涉禽、游禽的主要分布区。“碟形湖”,也就是湖中湖,汛期水位上涨,整个湖泊连成一片;枯水期,鄱阳湖水位下降,形成多个独立的洲滩和碟形湖。
“按照‘护鸟先护湿、保鸟先保水’的原则,气象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抓住有利时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保证即使主湖区水位下降,碟形湖仍然保水充沛。”都昌县气象局局长谭谈介绍说。
驶离马影湖,前往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处在亚太地区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飞区内,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地和中继站。
“考虑到去年出现极端干旱天气,鄱阳湖的水生植被受到影响,我们联合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武汉秀湖植物园等单位共同开展越冬候鸟食源的水生植被培育工作,主要物种是刺苦草。”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说。
摄影:傅建斌
为进一步保护候鸟,今年鄱阳湖区实施地-空-天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借助高清探头+5G慢直播,无人机监测、地面巡护监测等方式,运用智慧湿地预警监测系统,为候鸟保护提供科学研判。
如今在鄱阳湖越冬的候鸟可达八十余万只,包括占全球种群99%的极危物种白鹤、90%的濒危物种东方白鹳等。待到来年3月,持至6月,又可见夏候鸟筑巢、繁殖、育雏、学飞、求偶。
潮起又潮落,冬去了又还。湖对鸟的等候亘古不变,鸟对湖的眷恋岁岁年年。(文/黄奕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