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象微博 | 简体 | 繁体

气象
微信

关注气象微信

江西
气象

关注江西气象

赣服通

支付宝扫一扫

预警
微信

关注预警发布

预警
微博

关注预警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互动交流 > 互动访谈

气象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访江西省南昌县气象局局长胡磊

来源:江西气象局      时间: 2018-12-10 11:34:00 打印本页

再生稻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帮助农民精准脱贫的?气象部门在再生稻的培育和助农上做了哪方面的工作?近日,我们采访了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气象局局长胡磊,请他给我们解读气象服务保障再生稻助力农民精准脱贫的过程。

嘉宾: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气象局局长胡磊

记者:中国气象报记者叶海英 通讯员钟兰頔 陈丽红

W020180424554712988360.jpg

采访现场。陈丽红摄影

记者: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南昌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胡磊:南昌县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春季多雨伴低温,春末初夏多洪涝,盛夏酷热又干旱,秋高气爽雨水少,冬季寒冷霜期短。主要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雷电、大雾、霜冻。

南昌县是以种养殖业为主的农业大县,素有“鱼米之乡”和“江南粮仓”之誉,粮食总产超20亿斤。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数继续稳居全省第一;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50家,建有蒋巷和黄马现代农业示范园。盛产水稻、大豆、油菜籽、花生、甘蔗、茶叶、蔬菜、水果等农作物。

记者: 2017年这里被认定为南昌市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南昌县气象局在这些方面做了哪些创新工作?

胡磊:1980年省编办发文成立江西省农业气象试验站,与南昌县气象局合署办公,其前身是成立于1962年的江西省联通农业气象试验站。2017年被南昌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重点实验室。

W020180424554713273159.jpg

农田自动气象站。

2017年,南昌市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启动外场试验基地实验室建设,在乡镇和种养大户建成3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和4个农田小气候观测站,进行双季水稻、油菜、花生等作物的生长状况和生长量观测、自然物候观测和土壤水分监测等,开展优质稻生长状况气象评价与服务。该实验室建设可以对南方水稻增收减损过程中所涉及的气象防灾减灾、水稻生产管理气象技术、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等技术研发与集成、水稻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能进一步提高水稻农业气象观测能力、水稻农业气象试验能力、水稻农业气象研究能力、水稻农业气象科技成果应用示范推广能力。

记者:南昌县依据气象局的试验分析在大力推广再生稻,请介绍下这种水稻。

W020180424554713608238.jpg

再生稻。

胡磊:再生稻就是在头季稻的稻桩上萌发出来的水稻,具有生育期短,能保持品种的遗传特性等优势。江西北部以及全省较高海拔山区种植双季水稻则热量资源不足,但种植一季稻热量资源有余,造成热量资源的浪费;同时在一些双季稻种植区,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短缺,导致双季稻区的一季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双改单”也造成热量资源的浪费。江西省大量贫困人口集中在山区、水稻生产区,如果通过本项目研发一套基于充分利用热量资源的再生稻种植技术,在全省一季稻或中稻种植区推广应用,多增加一季产量,必将使农民朋友增产增收,有力于维护粮食安全。同时也能通过再生稻种植技术的示范推广,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技术保障。

发挥气象优势 助力精准脱贫

记者:如何发挥气象优势,助力精准脱贫,南昌县气象局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胡磊:一是积极开展再生稻试验。再生稻具有生育期短,能保持品种的遗传特性等优势,且米质优、口感佳,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如果能够在以上地区发展再生稻,既可以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又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和总产,还可以少花劳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二是编撰气候图集。编写近60年南昌县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变化特征的综合性图集,较为全面地揭示南昌县气候要素与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可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公众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等提供气象参数和依据。

三是推进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农业气候区划在考虑气候因素的基础上,叠加了区划对象可种植土地利用类型,结果更加精细。

多措并举 服务乡村振兴

记者:实施振兴乡村战略对气象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南昌县气象局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胡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县气象局将围绕全县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结合自身实际,紧盯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和信息流畅等方面的短板,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围绕产业兴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包括开展气候品质认证,试验推广再生稻, 服务“一村一品”。

W020180424554713876712.jpg

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

围绕生态宜居,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编制防雷施工图集,推进农村建房安全。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提升农村科学文化素养。围绕防雷减灾,加强预报预警。科学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服务抗旱防火污染天气治理。

围绕治理有效,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启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搭建共享共用治理信息平台。共建农业气象微信平台,开展智慧信息为农服务。

认真实施好购买服务项目,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开展精细化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及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系统、雷电监测预报预警及戒备服务系统建设,提升防雷减灾业务服务能力。通过农业气象微信服务号、多媒体综合气象发布系统、综合业务平台升级改造等项目开发,迅速提升气象服务精细化水平和气象业务服务水平。

记者:在做好气象为农工作、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困难和挑战?

胡磊: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员问题,特别是县一级人员非常少。按照深化改革的要求,气象部门正在进行县级综改,积极落实地方的机构和编制,来有效解决人员问题。另外就是要加强人才培训、培养和引进,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互动访谈
关闭